首页 > 会员动态
从新常态视角解读农商银行信贷管理工作
时间:2018年01月10日 浏览量:115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关闭窗口】
随着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国经济已进入了新常态时期。在这特殊的时期里,各金融机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改制不久的农商银行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凸显。
农商银行是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成,信贷业务始终是主营业务之一。由于历史包袱沉重、观念僵化等各方面原因,信贷业务未能健康稳健发展,因此,农商银行要想应对新常态下的新挑战,站稳坐实市场,就必须做好信贷管理工作。
一、农商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身所在的农商银行,针对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如下分析:
(一)信贷导向决策偏颇
县域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优化,农商银行也要适时做出信贷结构调整,偏颇的信贷决策则会影响信贷结构的调整。表现如下:
一是管理层信贷方向决策的偏颇。具体表现为农商银行信贷规模决策偏颇,贷款规模的把握不能有效适应发展规律;利率高低决策偏颇,利率定价不能有效适应利率市场化;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决策偏颇,信贷发展模式不注重多元化、长远化……
二是部分管理层不能根据信贷业务现状做出适时调节。具体表现为:不能有效利用信贷资金帮扶客户调节生产经营;不能有效利用信贷资金扶持重点客户及产业;不能有效利用信贷资金促进贷款者生产经营产品更新换代、技术创新,达到互利共赢。
(二)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到位
一是贷前调查不到位。贷前调查是贷款发放的第一道关口,贷前调查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贷款决策的正确与否。县域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农商银行所建立的客户经济档案又流于形式,加之与客户缺乏信息沟通,导致贷前信息的质量完全依赖于信贷人员的业务能力、经验及职业道德水平,粗放式的贷前调查为贷款的经营风险埋下了“伏笔”。
二是贷时审查“走过场”。1.部分信贷人员对审查的职责概念模糊不清,认为确保借款人、保证人签字、合同文本填写要素齐全、相关证件真实效证就可以,无需承担其他责任;2.对贷款调查报告内容真实性缺乏审查。目前,基层各级在对贷款审查审批时,完全依据下级上报的调查报告,对其内容真实性不能进行实地再调查、审查;3.对“介绍贷款”、逆程序操作贷款、盘活贷款审查普遍较为松懈;4.贷款营销任务重时,就会放宽贷款准入条件。
三是贷后检查流于形式。新常态下,农商银行“重贷轻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在贷款发放后缺乏对客户的持续监控,加上监控能力及手段有限,农商银行的贷后管理仍流于形式,不能够有效地维护信贷资金安全。
(三)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农商银行是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信贷人员照搬原班人马,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信贷人员受业务能力、知识水平等因素限制,贷前对于信息真实性把握不到位,难以提供准确可靠的调查资料;部分信贷人员责任心不强,依赖“关系放贷”,导致信贷审查效率低下,风险加大;部分信贷人员则出现“惧贷”现象,严厉的处罚机制使信贷人员消极放贷,这就造成农商银行信贷资金无法有效投放。
农商银行用人机制不健全,存在诸多弊端。农商银行对信贷人员的管理理念落后,处罚大于激励,这就导致一部分优秀信贷人力资源流失。
二、农商银行如何加强信贷管理工作
贷款业务作为农商银行的主营业务,它的地位举足轻重。如何有效开展信贷业务,加强信贷管理,成为了农商银行必须面对的课题。针对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笔者分析、浅谈如下:
(一)提高认识,科学决策
一是要找准定位。作为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中的一员,农商银行始终要以服务“三农”、服务县域经济、服务“小微”为市场定位。
二是要与政府不断深化合作。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加大政策性贷款投放力度,如:青年创业贷款、助学贷款、扶贫贷款等。关注政府工程建设项目,主动寻求合作,如:水利工程建设、美好乡村建设等。
三是要不断加强涉农贷款投放。作为农村经融机构的一员,农商银行只有不断致力服务于“三农”,才能在经济新常态大环境下占据一席之地。
四是要不断加强小额贷款投放,分散信贷风险。不良贷款是农商银行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只有加强投放小额信贷,分散信贷风险,才能有效遏制不良贷款上升。
五是要渗入客户生产经营各项环节。农商银行的传统放贷模式相对落后,这就要求信贷管理工作要做实做细,只有有效渗入客户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才能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健康地投放,实现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互利共赢。
(二)强化制度,严格考核
贷款“三查”是农商银行信贷全程监控风险的重要环节,是防范信贷风险的手段,为此,“三查”制度要确保落实到位。
一是要强化风险防控,完善“三查”评价考核。据某农商银行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三名贷款导致的不良贷款占新增不良贷款比例高达85%。三名贷款本质上就是“三查”制度的流于形式。因此,要想防范三名贷款,就要完善“三查”评价考核体系。
二是要强化问责,切实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强化问责是确保“三查”制度贯彻执行的有力手段,对部分违反“三查”制度的信贷人员进行及时处理,屡查屡犯者,必须从重从严查处。
(三)加强学习,提升素质
农商银行资产质量关键在于信贷人员素质。农商银行正处在转型初期阶段,信贷人员照搬信用社原班人马,整体素质普遍不高。
一是要建立长期有效的信贷培训机制,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内容涉及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及职业道德建设等各个方面,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防止由于信贷人员的个人因素导致贷款决策错误。
二是要加强信贷人员的选拔及引进工作,为信贷队伍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三是要强化信贷人员的双向选择制度,部分信贷人员在特定区域优势较大,只有合理配置资源,才能将每个信贷人员的优势发挥出来。
四是要定期组织部分优秀信贷人员外出交流学习。
五是要定期举行信贷业务知识考试,使信贷人员思想有进步、管理有提升、业务有发展。
综上所诉,农商银行只有勇于面对问题,有效解决问题,不断探索创新,不断适应形势,将信贷管理工作做实做细,才能应对挑战,砥砺前行。
供稿:王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