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回报”陷阱,老年客户险入白酒采购诈骗案
发布时间:2025-03-31 作者:蚌埠市银行业协会
典型案例
2025年3月,一位老年客户前往交行蚌埠**支行办理业务,该客户要求提前支取100万的定期存款,并表示计划向成都某对公账户转账88万用于采购“五粮液集团”白酒,柜台人员和管户经理敏锐察觉到异常,主动询问转账用途及陪同人员关系,客户称亲属为自己的儿子,并出示一份“购货合同”,经理随即通知营运副主管介入审核,经核查,合同所示对公账户控股股东为个人,“企查查”显示该账户于2024年11月新开立,实际于2025年2月新开户,在劝阻客户转账的同时,支行迅速联动市反诈中心核实信息及时向客户致电并分析转账风险,并引导客户自行联系五粮液集团,经确认签约公司为虚假主体,客户最终放弃转账,通过警银协作成功堵截风险,避免重大资金损失。
案例分析
(一)精准锁定老年心理弱点,高压话术诱导投资陷阱
不法分子以“高回报白酒采购”为幌子,瞄准老年群体对高收益投资缺乏风险意识、易轻信他人的特点,安排人员冒充亲属陪同并营造信任的氛围,虚构“内部渠道”、“限量配额”等话术,构建“采购-仓储-销售”全流程剧本,以强调“时效性”以此压缩决策时间,干扰正常的理性判断。
(二)伪造授权文件掩盖真相,钻营系统漏洞规避监测
诈骗团伙仿制知名企业印章合同,利用品牌公信力降低戒心,故意模糊签约主体与五粮液集团的关系,制造“授权代理”假象,注册空壳公司账户规避银行常规风控监测,此类“半真半假”材料,利用普通客户对商业流程的陌生掩盖关键漏洞,导致客户在未深入核实情况下,放松思想上戒备。
消保提示:
(一)强化客户风险自查。经营网点对“高收益投资”、“紧急采购”等说辞保持高度警惕,务必通过企业官网、客服热线等核实合同真伪,避免轻信非正规文件或口头承诺。建立“双人确认”机制,在老年群体办理大额转账时,将审核时长延长至普通业务1.5倍,为风险识别预留处置窗口期,提示要求证件并有亲属共同确认大额交易,警惕“亲情捆绑”的伎俩,导致放松对交易背景的理性判断。
(二)有效筑牢风险防线。金融机构需针对新开户高频转账等高风险场景,优化人工与技术双重防线,人工端实行“三必查”,即大额转账必查合同、陪同人员必查身份、异常账户必查流水;借助人脸识别等技术加强陪同人员身份核验,定期开展一线员工反诈知识培训,提升对伪造合同、话术操控等新型手法的识别能力,确保应急响应流程的高效执行。
(三)构建社会联防机制。加强“银行-警方-社区”联防联控,建立"银警10分钟响应"机制,实现可疑账户快速冻结。反诈中心应加强对老年客户群体异常资金动向的摸排,持续加强精准教育宣传,通过典型案例解析等形式揭露骗局,联合社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有效形成“事前教育-事中拦截-事后追溯”全链条风险防御体系,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资金安全与权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