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银行:警惕诈骗陷阱,守护财产安全
发布时间:2025-06-06 作者:蚌埠市银行业协会
典型案例:
家住蚌埠市的李女士,2025年6月的某天突然接到一个自称是“某电商平台客服”的电话,对方准确说出李女士近期在平台购买的商品信息,称因工作人员失误,将李女士的会员误升级为“高级VIP”,每月会自动扣除高额会员费,并告知若要取消,需配合操作,李女士接听后便信以为真,在对方指引下先是下载了一款陌生的视频会议软件,开启屏幕共享功能,随后又按要求将自己银行卡内15万元转入所谓“安全账户”进行核验,直到转账完成,但对方失联,这时李女士才意识自己被骗,最终遭受了重大财产损失。
案例分析:
①身份伪装: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如购物记录、身份信息等,伪装成官方客服、公检法人员、银行人员等身份,利用用户对这些身份信任来降低防备心 。
②制造恐慌:虚构“会员误办扣费”、“银行卡被盗刷”、“涉嫌违法犯罪”等紧急情况,让用户在慌乱中失去理性判断,盲目听从指令。
③诱导转账:以“消除不良记录”、“资金核验”、“自证清白”等由,诱骗用户将资金转入指定账户,或者通过屏幕共享等方式,获取用户手机操作信息,进而盗刷用户资金。
消保提示
①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在不可信的网站、链接上填写个人身份、银行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对于来历不明的短信、邮件、二维码保持警惕,避免点击或扫描,防止信息泄露。
②核实身份信息:如接到自称官方机构的电话时切勿轻信。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客服电话等正规渠道主动联系核实情况,不要直接回拨对方提供的号码,以防号码被篡改伪装。
③拒绝异常操作: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网络办理案件,更不会要求当事人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任何要求开启屏幕共享、转账汇款、提供验证码的行为,都极有可能是诈骗,要坚决拒绝。
④提高反诈意识:金融消费者需及时关注警方、媒体发布的反诈案例和防骗知识,了解常见及最新诈骗手段,提升自身风险防范能力。同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性,遇到可疑情况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商议,或直接报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