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银行:轻信“账户异常”,5分钟损失数万元
发布时间:2025-06-06 作者:蚌埠市银行业协会
案件经过:
2025年的某天,市民刘女士因为轻信“银行账户异常”的短信,点击虚假链接后卡内8万元存款被瞬间转走,具体经过如下:刘女士收到一条“95XXX”开头的短信,内容为:XX银行尊敬的客户,您的账户存在异常交易,已被限制使用,请立即登录XXX.COM验证身份,否则将冻结资金!(注:诈骗短信经常伪装成银行官方短信号码,利用“账户异常”“资金冻结”等话术制造恐慌),接着刘女士点击该链接,进入一个与银行官网高度类似的网页,页面要求她输入银行卡号、登录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信息,刘女士提交信息后,页面显示“验证成功”,但五分钟后她收到银行扣款短信,账户内8万元分3次转移到境外账户,刘女士意识到被骗遂报警。
案例分析:
犯罪分子善于技术伪装利用伪基站仿冒号码,将发送号码伪装成官方客服号95XXX,降低受害者防备心理,利用高仿钓鱼网站仿冒银行登录界面,甚至包含“安全证书”“备案号”等虚假认证信息,同时擅长对消费者心理操控,比如用“账户冻结”“影响征信”等话术迫使受害者在短时间来不及思考快速操作,页面提示“为保障资金安全,请重新验证身份”,诱惑受害者误认为是正常风控流程,制造虚假的安全感。
消保提示:
①银行绝不会通过短信、电话、邮件等方式索要密码、验证码或要求点击链接操作账户,消费者收到可疑短信,请立即通过银行官方APP、客服热线(如955XX)或线下网点核实。
②警惕“三不”原则。不点击陌生短信中的链接、二维码一律不点击、不扫描,不泄露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且绝不向他人透露,不轻信任何“账户异常、注销贷款、退款理赔”等话术且要保持怀疑,通过官方渠道确认。
③金融消费者开通银行账户“安全锁”功能,限制非柜面交易、夜间交易等高风险操作,启用“短信验证码+人脸识别”双重验证,提升账户安全等级。
④如果已泄露信息,如何紧急止损?金融消费者需立即通过银行APP一键挂失或拨打客服电话冻结个人银行卡,报警并保留短信截图、钓鱼网站链接等证据,若泄露密码用于其他平台(如支付软件、社交账号),需同步修改,同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