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破“解冻费”陷阱,守护您的“钱袋子”
发布时间:2025-06-09 作者:蚌埠市银行业协会
2025年5月27日中午,客户宁先生神色慌张地来到交行蚌埠龙子湖区支行要求处理一笔紧急转账业务。原来,客户接到对方表示在某网贷平台申请一笔5万元贷款,但在提款时却被告知平台因"银行卡号输入错误",导致资金被转入第三方账户,更令其担忧的是,平台客服声称由于"错误操作",他的账户已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冻结,需要缴纳1.5万元"解冻费"才能继续放款。支行人员立即意识到这是典型诈骗手段并向其反馈,但客户仍以怀疑态度持续与“客服人员”联系, 营运主管及时联系反诈中心,通过解释与分析最终客户卸载诈骗软件,并对专业负责表示感谢,同时支行获得市反诈中心红文通报表扬。
案例分析:
这起事件是典型利用老年消费者融资需求和信息不对称实施的网贷诈骗,骗子精准戳中潜在借款人“软肋”:
①伪造权威,制造恐慌。假冒监管机构名义,伪造带有公章、文号的“官方文件”,利用金融消费者对监管部门的敬畏和信任,制造“违法违规”的恐慌。
②捏造错误,转嫁责任。“输错卡号导致资金转错”是骗子常用的借口,即将问题归咎于消费者自身操作失误,不仅让受害者产生愧疚感,更容易接受“花钱消灾”方案,同时巧妙规避要求其提供正确的信息风险。
③费用陷阱,直接牟利。“解冻费”“保证金”“认证金”等名目是骗子套取钱财直接手段,该客户涉诈遭遇并非个例,骗局核心就是对该业务的知情权、财产安全权和公平交易权“赤裸裸”侵害,利用信息差和精心设计的“话术剧本”,意图剥夺消费者的资金。
消保提示:
①牢记收费即风险。任何在贷款到账前要求支付“解冻费”“保证金”“手续费”“刷流水”等费用,100%是诈骗,正规贷款机构的所有费用都会在合同中明确列出,并在放款后按约定收取(如利息),但绝不会提前收取。
②核实仔细确认。凡是收到自称为“客服”、“监管机构”的通知,尤其是涉及账户冻结、转账要求务必通过官方APP、网站或客服电话(非对方提供的号码!)进行多重核实。
③警惕文件陷阱。骗子伪造公文技术可能以假乱真,但仔细查看往往能发现格式错误、公章模糊、逻辑不通等问题,金融消费者不要被“表面内容”所迷惑,需保持警惕及时寻求专业人员辨别真伪。
④善用反诈神器。金融消费者需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开启预警功能,能够有效识别和阻断诈骗电话短信链接,为手机筑起风险防线与安全屏障。